<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来到平顶山科学技术局!
        繁体| 本网站已经支持IPV6
        热搜词: 科普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 科普园地
        【科普人物】立志航空报国,奋战攻坚一线
        2022-12-15 10:53 浏览次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001.jpg

        田芳在工作中。

        资料图片

        002.jpg

        王刚的肖像照。

        资料图片

        003.jpg


        孙志强在车间检查仪器设备。

        资料图片


        004.jpg

        方文墨在进行测量工作。

        资料图片

        00000.jpg

        空中翱翔的歼—15

        资料图片

        10年前,一位英雄倒在了胜利时刻。10年来,他的精神不断激发出奋进的力量。

        20121123日,中国第一代舰载战斗机歼—15腾空而起、成功降落,令世界瞩目。两天后,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却突发疾病、不幸殉职。

        英雄逝去,精神长存。10年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全系统累计成立1.5万余支罗阳青年突击队,覆盖科研、生产、试验、试飞、服务保障、疫情防控等各个岗位,共有37万余人次参加,有力推动了各型航空武器装备的科研生产进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公司累计成立1969罗阳青年突击队,在罗阳战斗过的地方,队员们擎起航空报国的旗帜,扎根航空装备研制一线,攻坚克难、建功立业。近日,4位队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讲述了如何让青春在建设航空强国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芒。

        方文墨——

        把小事做到极致

        20年前,一名身高1.88米的大个子走到机床前,引得旁边老师傅直摇头:这个头儿,和操作台高度不匹配,干钳工估摸干不出什么名堂。

        用了10年时间,这名大个子夺得了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钳工冠军。他还创造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精度——“文墨精度。他就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席技能专家、沈飞公司标准件中心钳工方文墨。

        方文墨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一个工人家庭。19岁时,他从技校毕业,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分配到沈飞公司工作。

        方文墨所在的分厂承担着为飞机操控系统加工零件的重要任务。飞机要安全飞行,一个铆钉都不能出问题。从工作第一天开始,方文墨就立志做全国最好的钳工。他把家里的阳台改造成工作室,一有时间就埋头苦练。酷暑时节,汗珠顺着他的头发滴落,衣服被汗水浸透。他专注于手中的零件,常常10多个小时不吃饭,只靠喝水补充体力。正常情况下,钳工一年大约会换10把锉刀,方文墨一年却换了200多把。

        教科书上手工锉削精度的极限是0.01毫米,而方文墨的加工精度能达到0.003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25,被称为文墨精度

        这样的精度,是如何做到的?精密加工过程,是靠着平时的勤学苦练,掌握一定的肌肉记忆后才能完成,我们把这项技能叫作人刀合一方文墨告诉记者。

        2013年,沈飞公司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个班组——“文墨班,这让方文墨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一次,厂里把一项紧急加工任务交给文墨班,这个任务难度大、风险高,加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零件报废。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方文墨当机立断,把自己正在攻关的一项技术成果移植到此次加工任务中。制订方案、方案评估、开展论证……数十轮攻关后,方文墨带领大家确定了最佳加工参数,试制件一次加工成型。最终,总体任务比预计工期提前5天完成。

        方文墨是第一批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文墨班的许多成员也陆续加入了突击队。在沈飞公司标准件厂二楼的练功室内,操作台下的木质地板被脚印磨白了,旁边的不锈钢工作台上留下一处处汗渍。文墨班成员就是在这里苦练钳工技能。

        凭借精湛技艺,文墨班成了全公司的排障特种部队。有一次,沈飞公司成品件厂来了二三十人,他们拿着两个装配不上的部件,搞不明白问题出在哪。文墨班的杨国心站了出来,经过详细诊断和锉制,他和同事用了不到2个小时就把问题解决了。

        10年间,文墨班攻关课题150余项、协调工艺问题40余个,破解了一批航空产品高精度加工难题。方文墨常说:把产品当作工艺品去对待,把职业当作事业去看待,把小事做到极致,每个人都会成为大国工匠。

        王刚——

        专治疑难杂症

        他加工的铝片能达到薄如A4纸般的0.1毫米;他加工的铣床铣削达到0.005毫米;他的小孔铰削技术能达到0.002毫米的精度极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席技能专家、沈飞公司数控加工厂铣工王刚,工作20多年来不断挑战技术极限。

        王刚在沈阳飞机制造厂边长大,经常奔跑着追逐天空中飞机的轨迹,稚嫩的心里逐渐萌生出航空梦1999年,从沈飞技校毕业的王刚,如愿以偿进入沈飞公司,成为一名铣工。他每天早上提前一小时到岗,刻苦钻研技术,很快成为了技术能手。

        在一次交流会上,王刚得知,国外一家公司能实现最小加工壁厚0.25毫米的精加工,而当时沈飞公司只能达到0.3毫米的精度。王刚心里暗暗较起劲来:他们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而且要超过他们。

        紧接着,王刚开始进行紧锣密鼓的加工实验。近百次尝试后,他把加工壁厚挑战到只有0.1毫米。但王刚并不满意,又经过不间歇的反复实验,他迎来了自己技能新高度——铣床铣削加工的手工精度达0.005毫米。只有苦心钻研,勤加锻炼,始终坚持精益求精,才能在平凡中创造神奇。王刚向记者说。

        凭借着绝活,王刚成为第一批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他痴迷于解难题,专治疑难杂症,被称为生产线上的妙手神医

        有一次,某新研制的飞机进入最后装配阶段,安装人员却发现,连接轴就是插不进装配套中,生产被迫停滞。在紧急关头,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王刚。

        王刚急匆匆赶到现场,径直爬上高大的飞机机身,不时用手指敲击零件并细致辨听,最后,他的目光停在装配套周边区域的几处零件上。他把这些零件做了简单修整加工,终于,机翼与机身顺利完成对接,战机展现出威猛的外形。

        20多年来,王刚带动一大批青年职工成长成才。2010年,沈飞公司成立第一个以员工名字命名的班组——“王刚班,承担起大量攻关任务。2011年,沈飞公司又成立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为科研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并对技能骨干进行深造培养。

        田芳——

        绷紧质量这根弦

        在沈飞公司部装厂,要问厂里唯一的一位女班长是谁,没人不知道答案。一头利落短发,一副黑框眼镜,一身蓝色工装,胸前别着一枚党员徽章,她是田芳——飞机铆装工高级技师、沈飞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班组长。

        2004年,18岁的田芳以技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进入沈飞部装厂,成为一名铆装工。其实我在学校学的是钳工,钳工是单一工件的打磨、精修、加工,但铆装工需要把所有零件组装在一起成为部件,属于飞机装配领域。田芳告诉记者,为了离造飞机更近一些,她毅然接受了这个挑战。

        图纸更为复杂、工具多达几百种……面对以前从没接触的全新工作,田芳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全面补课,白天跟着师傅边干边学,晚上下班后还要把笔记带回家继续消化,进行提炼和总结。就这样,田芳很快掌握了工作要领,一般人从学徒工到独立操作需要8个月到1年,她只花了3个月时间。20055月,田芳成为部件班班长。

        田芳坦言:作为一名女班长,年纪又比较小,说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她给自己定下小目标:成为生产线上的多面手。在一年半的时间里,田芳全面提升个人业务能力,掌握了全班工序。此后,无论班组里哪道程序遇到困难,她都能帮助处理。

        有一次,在装配某型机时,班组发现这种产品材料极其特殊,并没有合适的加工刀具。田芳就带领大家翻阅资料,挑选不同种类的工具,尝试各种各样的角度,终于解决了特制材料的制孔装配问题。还有一次,一个重要部件无法安装,若要重新回炉制造,成本高不说,还会耽误生产节点。田芳主动向上级请缨:让我来试试。她和工友们一起,将60多个零件全部分解出来,一一测量,再重新组装,最终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装配任务,一个零件也没有浪费。

        罗阳青年突击队成员田芳来说,处理急难险重任务是家常便饭其实,铆装的特点就是常常要处理各种装配误差,这份工作极其复杂,需要耐心、细致。田芳说,面对棘手问题,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迎难而上,生产节点和周期就是军令状,我不能让生产停在我的手里。

        多年来,无论是来回搬运、反复安装几十斤重的零组件,还是为了完成型号任务连续加班几个月,田芳从不退缩。在装配生产线上工作18年,田芳始终绷紧质量这根弦,未出现过一次产品超差问题,优良品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质量标兵。她所带领的班组,也分别在20152017年度两次获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

        回首10年前,在歼—15研制中,田芳和团队成员连续在单位吃住了好几个月。一天晚上11时左右,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看望大家。我清楚地记得罗总在现场说的一句话:将来舰载机成功试飞,你们在场各位都是英雄!’”田芳说,这句话她一直铭记于心。在她看来,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科技创新,也离不开工匠精神。未来,她还要带动更多青年骨干参与进来,将技术创新落实到生产线上,打造出更多高精度产品,作出更大业绩。

        孙志强——

        尝到创新的甜头

        空中没有停车场,试飞没有后悔药。熟悉孙志强的人都知道,他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作为沈飞公司的一名装配工,孙志强主要负责飞机操纵系统安装与调试工作。用他的话说,这份工作就好比飞机制造的神经外科医生和循环内科大夫,一旦哪根电缆短路、导管堵塞,都会直接威胁飞行员和飞机的安全。

        对待工作,孙志强严谨认真,多年来一直保持做记录的好习惯。我负责的电气调试,有很多用目视方法检验不到的问题,除了使用测量仪器,也需要积累大量经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每次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方便以后查阅。孙志强说,起初只有他一个人在记,后来整个班组都养成了这个好习惯。现在,班组里每个人都有两三本记录本,遇到难题还能分享经验。

        36岁的孙志强已是工友眼中的老师傅10多年来,他参与完成了多种型号国产战斗机科研生产的课题攻关和技术攻关,总结提炼出7万多字的讲义和150多张手绘零误差装配简图

        阻尼件是舰载机独有的一种杆类装置,一直以来,阻尼件的安装调试工作堪称老大难。大家开玩笑地说:只要在厂房看到10个以上的人聚集,不用问,准是在安装阻尼件。

        为何这样说?孙志强告诉记者,阻尼杆又重又长,约有200公斤,需要至少10个人以托举方式来进行安装调试。由于人力长时间托举很累,隔一段时间得歇一会儿,因此一般需要1天才能装上。同时,在调试过程中,需要测量行程数值,原本采用的目视手工画线方式,效率和精度都很低。

        面对这一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孙志强主动担当作为。他带领罗阳青年突击队成员现场查看阻尼件的原有装配及调试流程,详细记录每个步骤的操作内容,充分听取操作者的建议想法。收集完这些信息后,孙志强组织队员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是否可以将手动划线改为间接确定刻度?气体的填充量怎么控制?经过激烈讨论,他们提出引进飞机阻尼件安装调试驾车以及阻尼件缓冲支柱压缩行程测量仪两种设备的设想。成员们发挥所长、协同作业,结合数模装配仿真分析的创新方法,制造完成了驾车和测量仪。

        在现场实践中,操作者数量下降到3人,安装的效率大大提高。小试牛刀取得成功,让我尝到了创新的甜头。孙志强说。

        孙志强坚持用工匠精神装调一架架大国重器2021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孙志强说:每当看到自己参与制造的战鹰神勇起降,我感到无比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