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何 亮
中国西南的横断山,奔涌的金沙江在群山峡谷间咆哮而过。金沙江下游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4座超级水电站与三峡、葛洲坝水电站的梯级6库联合调度,实现了长江流域水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截至2022年12月底,6座巨型电站累计发电超3.3万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28亿吨。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金沙江下游的干热河谷焕发着勃勃生机,超级水电站的建设者们不仅打造了最大的世界级清洁能源走廊,还用智慧和担当护佑着脆弱的生态系统,谱写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赞歌。
为洄游鱼类打造“专用电梯”
金沙江中栖息着许多喜流水生境的鱼类,每到繁殖季节就会逆流而上,洄游到上游进行产卵。但是,白鹤滩、乌东德等水电站筑起的高坝,成了它们回家的“拦路虎”。
为鱼儿打开一条生命通道,是每一项水电工程都要解决的难题。在乌东德水电站,300米的高坝矗立江中,一部专用“电梯”成了解开难题的“金钥匙”。聚集在急缓流交界处的鱼儿,从设置在此的进鱼口“自投罗网”进入收集设施,待汇集到一定规模,底部集鱼斗会通过升降系统提升,鱼儿便“乘坐电梯”翻越大坝,来到大坝上游,再通过运鱼车和运鱼船被转运至上游放流区域,安全地放流回金沙江中。
“在此之前,这样的过鱼方式国内并无先例。”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功开介绍,在工程环境评价阶段,他们推荐的仍是船舶诱捕后再放流到上游的传统方案。但是,乌东德区域的金沙江,由于江面狭窄、水流湍急、礁石众多,传统方案难以适用。
考虑到这些鱼类趋流性强的习性,在水流速度快的地方固定集鱼是最高效的办法。于是,顾功开和其他科研人员一起到现场调研、论证研究,对流场、鱼类的分布以及上溯路线进行详细分析。终于,他们在乌东德水电站右岸四号尾水出水洞区域找到了固定集鱼的最佳位置。
2019年7月,乌东德固定式集鱼站集鱼设施试运行,成功收集到鲈鲤等多种鱼类。
在金沙江下游的鱼类中,不乏珍稀特有物种,作为江河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种群的繁衍对于维持金沙江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为保护珍稀特有鱼类资源,圆口铜鱼等8种鱼类被列为集鱼站特别收集的目标。当集鱼站收集到目标鱼时,它们会被挑选出来,送到下游距乌东德大坝4.5公里的金沙江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这里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专门为珍稀特有鱼类建立的“育儿中心”。
在这里,鱼病的预防、亲鱼的催产、受精卵的孵化都有人负责。随着一系列技术难点陆续取得突破性进展,增殖放流站已经先后攻克了齐口裂腹鱼、鲈鲤、圆口铜鱼等鱼类的人工繁殖难关,使这些鱼类资源的增殖成为可能。
等到人工增殖的鱼苗成长达标,它们会被放流至金沙江中。数据显示,自2014年底放流站投运以来,已有超过78万尾鱼苗从这里放流至金沙江。
助迁徙生灵“乔迁新居”
2021年4月6日,白鹤滩水电站正式开始蓄水,川滇两省近10万移民相继搬离库区,同样需要搬迁到淹没区以外安家的还有另一群特殊的居民。
每年4至5月,一种名为栗喉蜂虎的鸟类陆续迁徙到金沙江下游河谷,它们在两岸海拔600米至1200米的沙质崖壁上挖洞营巢,繁衍后代。等到7月末8月初,成年栗喉蜂虎会带着幼鸟相继离开。
建成后的白鹤滩水电站,正常蓄水位将达到825米。这意味着,一部分海拔较低的栗喉蜂虎营巢地将被抬升的水位淹没。当超级工程侵占了栗喉蜂虎的家园,如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做好营巢地的保护和修复,是摆在工程建设者面前的挑战。
水库蓄水在即,首先要让栗喉蜂虎远离危险区域。工程建设团队依据生态专家提供的建议,将曾经大量营巢的边坡崖壁用遮网覆盖起来,防止不知情的栗喉蜂虎再次进入,避免因淹没而导致种群数量减少。
“当旧的营巢地无法使用,栗喉蜂虎会主动选择其他合适的地点重新挖洞营巢。”长期关注金沙江流域栗喉蜂虎栖息环境变化的云南大学生态学专家柳江表示,在白鹤滩库区,适合栗喉蜂虎挖洞营巢的沙质崖壁分布有限,需要人工为它们开辟新的安置点。
距离旧营巢4公里,一处坡地被生态学专家找到。这里土壤硬度、含沙量等指标与旧营巢相似,而且海拔、周围环境等都是栗喉蜂虎易地搬迁的理想区域。施工人员随即开挖出大约7米高的垂直剖面,模拟出天然崖壁的形态。挖掘完工后的第三天,科研人员欣喜地发现,崖壁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圆洞,第一只栗喉蜂虎在这里安家了。而后,新开掘的圆洞越来越多,半个月时间,在人工开挖的崖壁上已经有了100多个巢穴。
淹没区内的栗喉蜂虎成功乔迁,淹没区外的“旧屋改造”也在进行。每当栗喉蜂虎迁徙而来时,会选择在旧巢区附近重新打洞安家。工程建设者对旧巢穴所在崖壁表面进行轻微挖掘,清除杂草后形成裸露度较高的崖壁面,一方面给栗喉蜂虎提供了更多筑巢空间,另一方面也尽可能减少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随着金沙江下游四座梯级电站全面建成发电,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栗喉蜂虎的种群数量不仅没有因水电工程的建设而减少,反而较过去有了显着的增长,这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仍然灵动地飞翔在金沙江上。
让百年古树重焕生机
在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地带,受气候环境影响,两岸峡谷多见裸露的岩石和红土,只有极少树木能在极端环境的考验中存活下来,挺立百年的古树更是珍贵稀少。
金沙江下游4座梯级巨型水电站滚动开发,保护两岸稀少的古树是三峡集团工程建设者们践行“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白鹤滩水电站施工区和淹没区共有古树345株。按照环评阶段实施方案,必须在工程施工和水库蓄水前分别将其移栽到安全的环境中。
构想十分清晰,但具体实施并不容易。300余株古树散落在峡谷各处,如果在移栽过程中遗漏任何一株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为了避免这种失误,在前期勘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对每一棵树都按照经纬度进行了精确统计,为古树建立信息档案。然后根据每一棵树的情况,依据其品种、生长特性选择最佳的移栽地点,制定移栽方案。
要保证古树都能存活,移栽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小心谨慎。枝繁叶茂的树冠和地下看不到的根系在天空和土壤中伸展开来,要实现树木的移动运输,需要对树木的根部和枝干进行合理修剪,并将因修剪而损伤的部位保护起来。即便如此,修剪后的树木仍然重达几吨。
2021年4月,白鹤滩水电工程的植物移栽工作全部完成。58株古树就近移栽到了白鹤滩水电站枢纽区,其他200多株古树也随移民搬迁,安置到了县城或移民安置区内。如今,每一棵古树都被水电工作人员精心养护,重新焕发了生机。